ㄐㄩˇ ㄑㄧ‘ ㄅㄨˊ ㄉㄧㄥˋ
意義:比喻猶豫不決,拿不定主意。
字義:舉:拿起;拿著。拿著棋子不知道該怎麼走下一步。常用于一件事情兩者有利害,無法決定時使用。
出處:《左傳‧襄公二十五年》「弈者舉棋不定,不勝其藕。」
故事:
春秋時期,衛國的國君衛獻公驕奢殘暴,引起人們的不滿與憤怒。之後,衛國的大夫孫文子和寧惠子發動軍事政變,將衛獻公趕下台,另立衛殤公為君王。因此,衛獻公只好出逃到齊國去避難。
可是寧惠子臨死前覺得自己做錯了,便將兒子悼子叫到身邊對他說:「我的兒子呀,當初我一時魯莽,驅逐了國君。現在我知道做錯了,看來,只有你能幫我改正我的錯誤了。把衛獻公接回來吧。」說完,就去世了。
一直流亡在國外的衛獻公聽說寧惠子已死,便開始了復國的活動。他派人同寧悼子聯繫,並許諾自己回國後一定要讓寧悼子掌權,自己不管朝政。寧悼子有些心動,於是和眾大臣們在一起商議。大家都反對寧悼子做這樣的蠢事。其中有一個大夫說:「想十二年前,你們寧家驅逐了衛獻公,並沒什么過錯。可現在又要接衛獻公回來,我想這會很危險。就如同下棋,棋手如果舉棋不定就會遭到失敗。對待一個國君的廢與立更是這樣,猶豫不決就會招來滅族之禍。」
寧悼子獨斷專行,不聽勸說,迎回了獻公。而衛獻公回國的第二年,就自食其言,果真把迎立他的寧悼子全族都滅了。
造句:
領導人在決策時應該要果斷,千萬不可猶豫不決、舉棋不定。
領導人在決策時應該要果斷,千萬不可猶豫不決、舉棋不定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